譜寫新時代沂蒙精神的新華章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底部 |

譜寫新時代沂蒙精神的新華章
□姬德君
“沂蒙精神”是孕育于山東大地的一種寶貴的“革命特產”,是沂蒙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群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今天研討的議題就是,在沂蒙精神發展和傳播歷史中,山東作家和山東文學作出了怎樣的貢獻?山東當代文學與沂蒙精神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回顧歷史我們發現,早在抗日戰爭時期,陶鈍、劉知俠、張立吾、張凌青、那沙、賈霽、林藝、張偉強等專業作家和一大批業余作者就以創辦于沂蒙山區的《大眾日報》《山東文化》《戲劇》《大眾歌聲》《農村生活》《新兒童》等為陣地,通過報告文學、通訊、小說、故事、詩歌等多種文藝形式,真實地反映山東解放區軍民的戰斗生活、生產勞動、擁軍愛民以及廣大農民的翻身斗爭、農村的新人新事新風尚等,歌頌了各條戰線的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當屬劉知俠,當時他才20多歲,隨“抗大”一分校來到沂蒙山區,他寫作了大量文藝通訊、報告文學,其中沂蒙山根據地成立的第一個婦女識字班,就是他在《大眾日報》上報道的。再如“解放區的孩子詩人”苗得雨,12歲就開始對詩歌寫作產生興趣,積極地參與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斗爭中,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族解放革命隊伍中的少年戰士。應該說,是沂蒙根據地的軍隊作家和沂蒙本土農民作家成為了沂蒙精神最早的歌唱者。
新中國建立初期,以沂蒙根據地走出來的軍地作家群為代表掀起了一輪新的創作高潮,構筑起山東當代文學繁榮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也從此把沂蒙精神真正推向了全國。我們耳熟能詳的電影《紅日》《鐵道游擊隊》《南征北戰》,就是根據吳強、劉知俠創作的同名長篇小說和沈西蒙創作的話劇《戰線》改編而成。而婦孺皆知的《紅嫂》,便是劉知俠在去俄羅斯訪問途中聽到沂南縣聾啞婦女用乳汁救傷員的真實事例,之后又深入沂蒙老區實地采訪創作而成。后來,這個故事被大江南北各種地方劇甚至包括曲藝形式進行了改編創作,京劇《紅云崗》,舞劇《沂蒙頌》等經典作品成為當代舞臺藝術不朽經典。1964年8月12日晚,當京劇現代戲《紅云崗》搬上首都舞臺時,觀看演出的毛澤東、朱德等老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感動得數次落淚。毛澤東曾評價說,《紅嫂》這出戲反映軍民魚水情,演得很好,要拍成電影搬上銀幕,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時期的“紅嫂”。1997年,根據劉知俠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紅嫂》公映?,F在,我們將生活中許多無私奉獻、愛心向黨向軍的女性稱之為“紅嫂”。與此同時,山東作家還關注新中國初創期的社會現實,關注人民群眾的新觀念、新生活。1950年新中國成立后第一部婚姻法頒布實施后,出生于日照的作家王安友便敏銳捕捉到男女婚姻自由這一重大主題,寫出歌頌新中國婦女解放、追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的中篇小說《李二嫂改嫁》。小說一經發表,即廣受好評,很快被改編成呂劇并搬上銀幕。郎咸芬扮演的李二嫂形象成了家喻戶曉的翻身解放女性,可以說《李二嫂改嫁》這一個作品救活了一個地方小劇種,讓呂劇從此走上了我國戲劇大舞臺。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以后,山東作家又是最先捕捉到了時代的脈膊,寫出大量與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進步的文學新作。比如,軍旅作家李存葆的小說《高山下的花環》、苗長水的小說《非凡的大姨》,便是直接承續了沂蒙文學書寫的紅色基因,表現了沂蒙兒女代代相續的愛國情懷。再如,王光明、劉玉堂、趙德發、楊文學等創作的《沂蒙九章》《最后一個生產隊》《經山?!贰缎叛鰺o價》,便敏銳捕捉到改革開放、社會主義新時代給沂蒙老區帶來的新變化,把對沂蒙精神的書寫推向了新階段。
正是經過這樣一代代山東作家的不懈努力,始終以他們手中的筆記錄時代,用他們創造的文學形象引領時代,用極富表現力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彰顯沂蒙精神,發掘沂蒙精神,傳播沂蒙精神,他們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取得的豐碩成果,為山東文學贏得了崇高榮譽,一代代的紅嫂、紅哥的典型形象已經走進了新中國文學的經典殿堂。
后臺-系統設置-擴展變量-手機廣告位-內容正文底部 |
版權聲明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文系作者授權發表,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本文地址:http://www.ecopozzolan.com/ymjs/lw/2023-08-20/8039.html